太平洋潜鸟

太平洋潜鸟

英文名:Pacific Loon<br />学名:Gavia pacifica
别    名: 太平洋水鸟
  • 纲:鸟纲
  • 目:潜鸟目
  • 科:潜鸟科
  • 属:

太平洋潜鸟简介导读

太平洋潜鸟
英文名:Pacific Loon
学名:Gavia pacifica

纲目科属:
潜鸟目 / Gaviiformes
潜鸟科 / Loons / Gaviidae

太平洋潜鸟 / Pacific Loon / Gavia pacifica

太平洋潜鸟(英文名:Pacific Loon,学名:Gavia pacifica),是潜鸟目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中型鸟种。有指太平洋潜鸟与黑喉潜鸟是同种。 在阿拉斯卡、加拿大北部及至远东地区的巴芬岛及俄罗斯东面的勒拿河等地的冻土层的湖泊深处繁殖。 与其他潜鸟不同的地方是太平洋潜鸟会成群地进行迁徙。如在冬天就集中在海洋上,特别是太平洋的海岸或大形的湖泊。当中包括中国、日本、北朝鲜、韩国、美国及墨西哥等。偶尔也在格陵兰、香港及英国出现。

地理分布:北美,欧亚:西伯利亚东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北部

太平洋潜鸟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印迪吉尔卡河,往东经科累马河、阿纳德尔盆地、楚科奇半岛,经白令海中的圣劳伦斯岛和阿留申群岛到阿拉斯加和南部的科迪亚克岛,再继续往东经加拿大到哈德逊湾和巴芬岛,往南到加拿大南部詹姆斯湾和翁加瓦半岛。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海域、俄罗斯远东、千岛群岛、加利福尼亚和中国辽东半岛及东南沿海一带。 中国分布:东北(乌苏里江)、辽东半岛(柳屯)、山东(胶州)、江苏(连云港车牛山)。 原生分布: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美国。 旅鸟分布:百慕大群岛、中国内地、格陵兰岛、中国香港地区。 未定分布:朝鲜、韩国。
太平洋潜鸟夏羽前额暗灰;头顶至后颈淡灰白色;上体余部包括背、肩、腰、两翅、尾上覆羽和尾羽均为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上背和肩密布长方形白色斑块,呈瓦列状排列;翅上覆羽具细小白色斑点;颏、喉及前颈黑色,具紫色光泽,喉部有一条由短的白色纵纹组成的不连续的横带;颈侧具有黑白相间的纵行条纹;胸、腹白色,体侧黑色,翼下覆羽白色;腋羽白色,先端具黑褐色羽干纹。 冬羽额、头顶至后颈黑褐色;颏、喉、眼以下和前颈白色,与后颈黑色分界明显,形成鲜明对照;背至尾黑褐色,具不明显的灰白色横斑;喉部具细的黑褐色横带。下体白色,胸侧具细的黑色纵纹;两胁黑褐色。 幼鸟和冬羽相似,背和肩具淡色羽缘,头顶和后颈较淡,喉部无黑褐色横带,其余似成鸟冬羽。 虹膜栗褐色,嘴黑色,跗蹠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500克,♀1800-2400克;体长♂613-680毫米,♀600-610毫米;嘴峰♂35-66毫米,♀34-63毫米;翅♂285-312毫米,♀271-300毫米;尾♂55毫米,♀54-56毫米;跗踱♂76毫米,♀76毫米。(注:♂雄性;♀雌性)
习性 太平洋潜鸟成对或小群活动,偶尔亦有呈单只的。善游泳和潜水,浮于水面时,身体沉入水下部分较多,尾紧贴水面,有时甚至将整个身体沉入水下,仅留头、颈在水面游动,并不断左右摆动头、观察四周,有危险时则全部沉入水下,通过潜水逃跑。亦能飞翔,且飞翔迅速,但在水面起飞较困难,一般不飞翔。 食性 太平洋潜鸟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通过潜水觅食,潜水本领很好,通过脚划动,也能通过两翅的划动而加快速度追捕鱼群。昆虫和小鱼则在水下吞食,大的食物多在水面吞食。 迁徙 太平洋潜鸟春季3月末至4月末离开越冬地北迁,5月末到达繁殖地。秋季9-10月开始南迁,到达中国东部沿海在11-12月。迁徙时多成对或成小群,经过嫩江和乌苏里江,在辽东半岛和东部沿海越冬。 叫声 通常无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