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䴓

白眉䴓

英文名:White-browed Nuthatch<br />学名:Sitta victoriae
别    名: 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䴓科
  • 属:

白眉䴓简介导读

白眉䴓
英文名:White-browed Nuthatch
学名:Sitta victoriae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䴓科 / Nuthatches / Sittidae

白眉䴓 / White-browed Nuthatch / Sitta victoriae

白眉䴓(英文名:White-browed Nuthatch,学名:Sitta victoriae),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

地理分布:远东:缅甸西部

分布范围: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的邻近地区,越冬至中国南方,偶尔在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有见。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林区,越冬于中国南方的常绿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华东及沿海省份。
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头具显著条纹。 成年雄鸟:不可能误认,头部有黑白色图纹,喉黑,腰棕色而无纵纹。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色暗,头部对比较少,但图纹似繁殖期的雄鸟,仅颏色浅。 虹膜-深栗褐;嘴-上嘴蓝灰,下嘴偏粉色;脚-浅褐。 叫声:于林上层鸣唱,以清晰高音组起始,接或高或低的第二组音。叫声结尾有一可变的且简单而迅速重复的音组,通常以短促的chit声收尾。 辨识方法:白眉鹀腰棕色;下体纵纹不明显,下颊纹黑色且清晰。 白眉鹀与黄眉鹀的区别:黄眉鹀眉纹黄色,颏、喉胸均白色,胸无栗色横带。白眉鹀尾色较淡,黄褐色较多,胸及两胁纵纹较少且喉色较深。 白眉鹀与田鹀的区别:两者雄鸟的脸部图案很相似,都具有耳后白色点斑,有时两者都略显头冠,较难区分,白眉鹀较田鹀少红色的颈背。但:(1)白眉鹀具白色顶冠纹,而田鹀头无白色中央冠纹;(2)白眉鹀雄鸟下颊纹粗黑,而田鹀雄鸟颏、喉白色而不是黑色。
栖息于海拔700-1100m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阔叶林、林缘次生林、林间空地、溪流沿岸森林,尤以林下植物发达的针阔叶混交林中较常,不喜欢无林的开阔地带。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多成家族群或小群。 性胆怯,善隐蔽,整天多数时候都躲藏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觅食,很少暴露在外,如遇惊扰,或在灌丛间低飞逃窜,或飞到附近树上,注视一会再飞走,飞行快而直。繁殖期间站在茂密的树冠层间鸣唱,鸣声清脆、响亮。 食性 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