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顶䳭

白顶䳭

英文名:Pied Wheatear<br />学名:Oenanthe pleschanka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鹟科
  • 属:

白顶䳭简介导读

白顶䳭
英文名:Pied Wheatear
学名:Oenanthe pleschanka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鹟科 / Chats,Old World Flycatchers / Muscicapidae

白顶䳭 / Pied Wheatear / Oenanthe pleschanka

白顶䳭(英文名:Pied Wheatear,学名:Oenanthe pleschanka),是雀形目鹟科䳭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4.5厘米)而尾长,雄鸟上体全黑,仅腰、头顶及颈背白色,下体全白仅颏及喉黑色。雌鸟上体偏褐,眉纹皮黄,胸偏红,两胁皮黄,臀白。分布于罗马尼亚至俄罗斯南部及外贝加尔地区和中国北方。冬季南移至伊朗、阿拉伯及东非。甚常见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及辽宁等地适宜的荒瘠生态环境。

繁殖区: 欧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至俄罗斯中南部,蒙古和中国中部非繁殖区: 非洲东北部

世界 存在(居住地):阿塞拜疆、乍得、中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肯尼亚、科威特、利比亚、马尔代夫、阿曼、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也门。 存在(繁殖地):阿富汗、亚美尼亚、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格鲁吉亚、希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国、北马其顿、罗马尼亚、俄罗斯(东亚俄罗斯、欧洲俄罗斯、中亚俄罗斯)、塞尔维亚、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非繁殖地):南苏丹。 存在(通道):巴林、伊拉克、黎巴嫩、卡塔尔、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游荡:奥地利、丹麦、芬兰、法国、德国、中国(香港)、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韩国、朝鲜、卢森堡、马耳他、摩洛哥、尼泊尔、荷兰、挪威、波兰、南非、瑞典、英国。 中国 在中国繁殖于辽宁西北部(义县、朝阳)、河北(东北部承德、西部)、北京、河南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东北部)、甘肃(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东南部、中部伊克昭盟和西部阿拉善)、新疆(东部洛浦湖、北部准格尔、福海、阿勒泰、西部天山、喀什、阿克苏、西南部和中部吐鲁番及和静),偶见于黑龙江大兴安岭漠河。
雄鸟夏羽前额、头顶、枕、后颈白色,有时前额基部黑色,背、肩黑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白色具黑色端斑,中央一对尾羽黑色端斑较大,约占尾羽长度的一半,外侧尾羽黑色端斑较小,但最外侧一对尾羽黑色端斑亦较大,约占尾长的1/4或1/2,两翅黑褐色。眼先、耳羽、头侧、颏、喉和上胸黑色,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翅下覆羽白色,腋羽黑色。秋季换羽后的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背部黑色部分缀有赭色或棕褐色羽缘,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头顶微沾灰赭色,颏、喉、上胸的亦具赭色羽缘。 雌鸟头顶至后颈灰褐沾棕,其余上体土褐或暗棕褐,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两翅暗褐色。尾同雄鸟。颊棕白色,颏、喉黑色,羽端浅灰棕褐色。胸皮黄色或淡棕色,其余下体白色或淡葡萄酒色。秋季换羽后腹亦为土褐色,但较上体淡,飞羽褐色具淡色羽缘,其余同夏羽。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较斑杂,翅上淡色羽缘亦较宽。 虹膜暗褐色或红褐色,嘴、脚黑色。
行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多在地上奔跑觅食,也常栖息于岩石或灌丛上,发现食物后再突然飞去捕之。 栖势直,尾上下摇动。从栖处捕食昆虫。雄鸟在高空盘旋时鸣唱,然后突然俯冲至地面。 食性:主要以甲虫、金龟虫、象甲、蝗虫、蝽象、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叫声:叫声包括干硬的“trritt-tack”声。鸣声短促悦耳,带有短促唧唧叫及模仿叫声,于岩石栖处或于飞行时作叫。较穗䳭多叫声。 迁徙:白顶䳭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3-4月迁来我国繁殖。10-11月迁离中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