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花雀

红梅花雀

英文名:Red Avadavat<br />学名:Amandava amandava
别    名: 梅花雀、红雀、珍珠鸟、红珍珠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梅花雀科
  • 属:

红梅花雀简介导读

红梅花雀
英文名:Red Avadavat
学名:Amandava amandava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梅花雀科 / Waxbills,Munias and Allies / Estrildidae

红梅花雀 / Red Avadavat / Amandava amandava

红梅花雀(英文名:Red Avadavat,学名:Amandava amandav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红梅花雀属的鸟类。也叫梅花雀、红雀、珍珠鸟、红珍珠、红色小文鸟、草莓雀、青珍珠雀等,梅花雀科红梅花雀属。红梅花雀的形态十分优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雄鸟体羽主要为红色,并散缀许多小白点,形似珍珠,故名“珍珠鸟”。喜群居,生活在潮湿地区的芦苇丛、草丛及林区。主要食谷物种子和一些植物种子。栖息于田地边的草灌丛内。结群活动,以谷粒和草籽为食。繁殖期多在3~5月每窝产卵6~8枚。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及海南。注意:红梅花雀(学名:Amandava amandava)不是分布于非洲的梅花雀(学名:Estrilda astrild),虽然前者也简称为梅花雀,但两者是不同属的鸟类。

地理分布:远东:广泛分布

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东帝汶、越南。 引进于巴林、文莱达鲁萨兰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埃及、斐济、瓜德罗普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葡萄牙、波多黎各、留尼旺、西班牙、美国、瓦努阿图。 产地不确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斯里兰卡。
红梅花雀的形态十分优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雄鸟体羽主要为红色,并散缀许多小白点,形似珍珠,故名“珍珠鸟”。雄鸟夏羽自额至尾上覆羽等整个上体浅褐色渲染朱红色,尤以额基和尾上覆羽朱红色较深浓,肩、下背和尾上覆羽具圆形白色小斑点,两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末端具小的白色端斑或点状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外翈和端部白色或具白色点状斑。眼先和眼周暗褐色,头侧、颈侧朱红色具细小的白色斑点。颊、喉、胸和两胁亦为朱红色,除颏和上喉外亦密被白色小斑点,腹橙黄色渲染朱红或橘红色,亦缀白色点斑,尾下覆羽近黑色具红白色点斑。雄鸟在深冬以后羽毛变得和雌鸟相似,但在早冬多数雄鸟仍穿着夏羽。 雌鸟上体包括两翅覆羽在内概为褐色或赭褐色,飞羽暗褐色,肩、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细小的白色端斑或斑点。尾上覆羽缀朱红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先端白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头侧灰褐色。颏黄白色,喉、胸和体侧灰色或淡褐沾灰,其余下体淡橘黄色。 幼鸟亦和雌鸟相似,但尾上覆羽深红色具红色眉纹,下体皮黄色并渲染以橙色。虹膜棕红色或橙红色,嘴红色,脚蜡黄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7-8克,♀7-8克;体长♂90-106毫米,♀90-107毫米;嘴峰♂8-8.5毫米,♀8-10毫米;翅♂44-46.5毫米,♀42.5-47毫米;尾♂36.9-38.5毫米,♀36.1-42毫米;跗蹠♂13-13.5毫米,♀12-14.7毫米(西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留鸟。成群活动,通常多为十几只至二十多只的小群,秋冬季节结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多在芦苇丛、高草丛和灌丛中,谷物成熟季节,也常成群飞到农田地中活动和觅食。遇有干扰,所有个体全都‘呼’的一声飞起,彼此靠得很近,形成紧密的一团在空中飞翔,两翅扇动快而有力,飞行迅速,通常直接飞到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并发出尖锐的叫声,其声似‘teei’或‘tsi-tsi’。晚上多在芦苇丛或高草丛中过夜,夜栖地较为固定。白天在芦苇或草顶端跳跃觅食,也能攀缘在芦苇茎上或草茎上啄食,有时也下到地上觅食。主要以植物种子等为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