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椋鸟

灰背椋鸟

英文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br />学名:Sturnia sinensis
别    名: 噪林鸟、白肩椋鸟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椋鸟科
  • 属:

灰背椋鸟简介导读

灰背椋鸟
英文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学名:Sturnia sinensis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椋鸟科 / Starlings,Rhabdornis / Sturnidae

灰背椋鸟 / 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 Sturnia sinensis

灰背椋鸟(英文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学名:Sturnia sinensis),是雀形目椋鸟科亚洲椋鸟属的鸟类。别名噪林鸟、白肩椋鸟。体长19公分。整体外型并非显眼,身体大致为灰,翅膀黑色、肩羽处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为白,嘴、脚亦呈灰色。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南方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空旷地树上以及营巢于天然树洞、墙洞或裂缝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地理分布:远东:中国南部至柬埔寨和越南

分布于汶莱、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繁殖于华南及东南、台湾。部分性候鸟,在台湾及海南岛有越冬群体。华南地区的夏候鸟;度冬在中南半岛、海南岛、菲律宾、婆罗洲、日本南西诸岛(九州到琉球之间的岛群)及台湾等地,于广东部份地区终年可见。台湾地区每年九月至翌年三、四月间出现。由2005年之前的记录分析得知,南部屏东、高雄、台东等地数量最大、出现次数也最频繁,北部的宜兰、台北次之;其它县市仅有频率极低且不稳定的过境族群。鸟群分布集中于台湾岛的南北两侧,显然与从华南繁殖地,往南(东南亚)、往西(日本)的迁徙路线关系密切。每年十月垦丁地区有大量且稳定的过境群。
雄鸟额和头顶污白色,整体外型并非显眼,大致为灰,翅膀黑色、肩羽处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为白,嘴、脚亦呈灰色。雄鸟体色较淡,头部颜色亦较白,翼上白斑范围较大;雌鸟体色为偏暗之灰褐色,翼上白斑较小。雄鸟与其他椋鸟的区别在整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通体灰色,头顶及腹部偏白,飞羽黑,外侧尾羽羽端白色。雌鸟翼覆羽的白色较少。亚成鸟多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9-50克,♀37-51克;体长♂171-192毫米,♀170-200毫米;嘴峰♂16-20毫米,♀16-19毫米;翅♂95-106毫米,♀90-107毫米;尾♂53-65毫米,♀52-67毫米;跗蹠♂24-27毫米,♀22-27毫米。(注:♂雄性;♀雌性)
多半在地面觅食,也到树上采食浆果,杂食性。群聚性强,活泼好动,常与其它椋鸟、八哥混群,并在傍晚前聚集于树枝、屋顶或电线等明显目标上,然后进入树林一起夜栖。叫声沙哑和尖厉。吵嚷成群地在旷野及花园活动,食无花果并取食于其他花期和结果期的树木。杂食性。 迁移:主要在中国繁殖,部分留存中国香港、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和台湾越冬,部分迁至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越科。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