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颈鹀

灰颈鹀

英文名:Grey-necked Bunting<br />学名:Emberiza buchanani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鹀科
  • 属:

灰颈鹀简介导读

灰颈鹀
英文名:Grey-neck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buchanani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鹀科 / Buntings / Emberizidae

灰颈鹀 / Grey-necked Bunting / Emberiza buchanani

灰颈鹀(英文名:Grey-neck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buchanan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头颈灰色,下体偏粉色,眼圈白色。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常见于新疆海拔1900m 以下的山地灌丛或山坡多石砾和石壁的荒野以及也到耕地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富汗。

繁殖区: 欧亚:南部,中部非繁殖区: 印度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中国、格鲁吉亚、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哈萨克斯坦、蒙古、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不丹、中国香港、阿曼、俄罗斯联邦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灰颈鹀雌雄羽色相似。成鸟,头部除眼先、眼周及颊纹苍白外,余部和颈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淡灰褐;具淡色羽缘和暗色羽干纹;翼羽、初级覆羽、飞羽和尾羽暗褐,小覆羽及初级飞羽具淡褐色羽缘,其余各羽均缘以淡红褐色,外侧二对尾羽的外翈具白色羽缘,内翈具白色楔状端斑。颏及上喉污白沾褐,下喉及胸为淡红褐色,腹部转淡,至尾下覆羽几近白色。胸侧橄榄灰色,腋及翼下覆羽污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和脚为橙红色或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1-22克,♀19-22克;体长♂156-175毫米,♀147-173毫米;嘴峰♂11.2毫米,♀11-12毫米;翅♂82-89毫米,♀78-84毫米;尾♂73毫米,♀67-74毫米;跗蹠♂18.6毫米,♀19-21毫米。(注:♂雄性;♀雌性)
夏候鸟。春季在4月下旬北迁,秋季在10-11月南迁。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其他季节多成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而机警,较为胆小怕人,见人立即躲入草丛、灌丛或者飞走。飞翔轻快而敏捷。多贴地面在灌丛间短距离飞翔。飞行叫声为轻柔的“tsip”,也作“tchcup”叫声。鸣声从高栖处发出,声似圃鹀,为“ti-ti-ti tiu-tiu-tiuu u”,第二音音调最低。 主要以草子、种子、果实、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和谷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