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文鸟

斑文鸟

英文名:Scaly-breasted Munia<br />学名:Lonchura punctulata
别    名: 花斑衔珠鸟、麟胸文鸟、小纺织鸟、鱼鳞沉香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梅花雀科
  • 属:

斑文鸟简介导读

斑文鸟
英文名:Scaly-breasted Munia
学名:Lonchura punctulata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梅花雀科 / Waxbills,Munias and Allies / Estrildidae

斑文鸟 / Scaly-breasted Munia / Lonchura punctulata

斑文鸟(英文名:Scaly-breasted Munia,学名:Lonchura punctulat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鸟类。体长10-12cm,胸部和两胁具有深褐色鳞状斑纹。是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农田和村寨附近常见鸟类之一,种群数量较丰富。由于该鸟主要以谷物为食,对农业有一定危害,但该鸟小巧玲珑,易于驯养,是常见的笼养鸟。

地理分布:远东:广泛分布,以及印尼苏拉威西岛和小巽他群岛

世界 留鸟:孟加拉、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繁殖地:阿富汗、不丹、菲律宾和新加坡。 引进(留鸟):古巴、法属波利尼西亚、瓜德罗普岛、海地、塞舌尔、阿联酋、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引进(繁殖地):澳大利亚、毛里求斯、密克罗尼西亚、波多黎各和留尼汪岛。 引进(季节性不确定):多明尼加。 引进:牙买加。 起源不确定(留鸟):日本。 疑似灭绝并被引进:马提尼克岛、美国维尔京群岛。 灭绝和引进:帕劳。 中国 遍布于中国南部地区,自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至江苏南部,山东南部 [6] ,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海南。
斑文鸟雌雄羽色相似。额、眼先栗褐色,羽端稍淡,头顶、后颈、背、肩淡棕褐或淡栗黄色,每片羽毛均有淡色羽干纹和不甚明显的暗栗褐和淡褐横斑。两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羽缘以及三级飞羽缀亮栗褐色。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灰褐色,羽端近白色具细的淡栗色横斑和白色羽干纹。长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橄榄黄色,其余尾羽暗黄褐色。脸、颊、头侧、颏、喉深栗色,颈侧栗黄色,羽尖白色,上胸、胸侧淡棕白色,各羽均具两道红褐或浅栗色弧状横斑,形成鳞片状;下胸、上腹和两胁白色或近白色,各羽具两道暗灰褐或深栗色弧状横斑或‘U’形斑,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皮黄白色;尾下覆羽亦具两道褐色弧状横斑,但常常被羽毛掩盖而不明显,腋羽、翅下覆羽亮棕皮黄色或红赭色。 幼鸟上体淡褐或淡黄褐色,下体皮黄褐色或土褐色,无鳞状斑。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蓝黑色或黑色、冬季较淡,脚暗铅色或铅褐色。幼鸟上嘴褐色,下嘴黄色,脚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1.5-16.5克,♀12-17克;体长♂104-123毫米,♀103-118毫米;嘴峰♂11-12.3毫米,♀10-12.8毫米;翅♂51.3-58.2毫米,♀50.5-57.8毫米;尾♂34-48毫米,♀37-46毫米;跗蹠♂13-16毫米,♀12.6-16毫米(华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迁徙:留鸟。 习性: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多成群,常成20-30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与麻雀和白腰文鸟混群。多在庭院、村边、农田和溪边树上以及灌丛与竹林中,也在草丛和地上活动。群结合较紧密,休息时亦多紧紧集聚在一起,有时一棵树上聚集着上百只,若有惊扰,全群立即起飞。飞行迅速,两翅扇动有力,常常发出呼呼的振翅声响,飞行时亦多成紧密的一团。 食性:主要以谷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