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伯劳

红尾伯劳

英文名:Brown Shrike<br />学名:Lanius cristatus
别    名: 褐伯劳、土虎伯劳、花虎伯劳、小伯劳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伯劳科
  • 属:

红尾伯劳简介导读

红尾伯劳
英文名:Brown Shrike
学名:Lanius cristatus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伯劳科 / Shrikes / Laniidae

红尾伯劳 / Brown Shrike / Lanius cristatus

红尾伯劳(英文名:Brown Shrike,学名:Lanius cristatus),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厘米。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

繁殖区: 欧亚:东部非繁殖区: 远东

世界 现存(留鸟):中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和俄罗斯联邦(中亚区和东亚区)。 现存: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 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现存(非繁殖地):不丹。 现存和游荡:圣诞岛、丹麦、马尔代夫、帕劳群岛和英国。 现存和旅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中国 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和台湾。
红尾伯劳普通亚种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指名亚种额和头顶红棕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上背、肩暗灰褐色(指名亚种棕褐色),下背、腰棕褐色。尾上覆羽棕红色,尾羽棕褐色具有隐约可见不甚明显的暗褐色横斑。两翅黑褐色,内侧覆羽暗灰褐色,外侧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翈具棕白色羽缘和先端。翅缘白色,眼先、眼周至耳区黑色,连结成一粗著的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直到耳后。眼上方至耳羽上方有一窄的白色眉纹。颏、喉和颊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两胁较多棕色,腋羽亦为棕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苍淡,贯眼纹黑褐色。 幼鸟上体棕褐色,各羽均缀黑褐色横斑和棕色羽缘,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满杂以细的黑褐色波状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铅灰色。 体重♂23-37克,♀28-44克;体长♂170-208毫米,♀175-204毫米;嘴峰♂12-18毫米,♀13-16毫米;翅♂83-92毫米,♀80-95毫米;尾♂80-100毫米,♀90-97毫米;跗蹠♂23-29毫米,♀23-27毫米。(注:雄性——♂;雌性——♀)
迁徙 红尾伯劳东北亚种繁殖于中国黑龙江,迁徙经中国东部;指名亚种为冬候鸟,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地区;日本亚种冬季南迁至云南、华南及海南岛越冬。 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常在枝头跳跃或飞上飞下。有时亦高高的站立在小树顶端或电线上静静地注视着四周,待有猎物出现时,才突然飞去捕猎,然后再飞回原来栖木上栖息。常在较固定的栖点(树枝、电线)停栖,环顾四周以猎捕地表的小动物和昆虫。该猎点的这一段较粗树枝的树皮被剥光,并用树皮纤维筑巢。繁殖期间则常站在小树顶端仰首翘尾地高声鸣唱,鸣声粗犷、响亮、激昂有力,有时边鸣唱边突然飞向树顶上空,快速地扇动翅膀原地飞翔一阵后又落入枝头继续鸣唱,见到人后立刻往下飞入茂密的枝叶丛中或灌丛中。 食性 红尾伯劳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昆虫占99.6%,以鞘目昆虫最多,包括金龟子、沟叩头虫,伪步行虫、象甲虫等;其次为鳞翅目夜蛾科和天蛾科幼虫,以主蝼蛄、负蝗、螳螂等。此鸟喜食蝼蛄、蝗虫和地老虎,也捕捉蜥蜴,将之穿挂于树上的尖枝杈上,然后撕食其内脏和肌肉等柔软部分,剩余物则挂在树上绝不回顾。幼鸟就具有将食物(肉条)挂钩在笼内尖刺物上撕食的本能,而并非贮藏。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