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太阳鸟

叉尾太阳鸟

英文名:Fork-tailed Sunbird<br />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
别    名: 燕尾太阳鸟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太阳鸟科
  • 属:

叉尾太阳鸟简介导读

叉尾太阳鸟
英文名:Fork-tailed Sunbird
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太阳鸟科 / Sunbirds / Nectariniidae

叉尾太阳鸟 / Fork-tailed Sunbird / Aethopyga christinae

叉尾太阳鸟(英文名:Fork-tailed Sunbird,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雀形目、 太阳鸟科、太阳鸟属,俗名燕尾太阳鸟,喉部绛红色。国外分布在越南、越南、老挝;国内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叉尾太阳鸟一般吃花蜜、嫩芽和小型昆虫。叉尾太阳鸟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地理分布:远东:中国中部至越南南部

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越南以及老挝 [6] 。在中国东南及南部的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包括香港)、福建、海南岛等地常见
叉尾太阳鸟(指名亚种)雄性成鸟头顶至后颈间为绿色,具金属光泽,背羽绒黑,腰呈鲜黄色,翅为暗褐色,外缘以橄榄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金属绿色,在不同折光下或呈蓝紫色,中央尾羽羽轴先端延长如针状,外侧4对尾羽具清晰纯白端斑和翠绿色羽缘;眼先、颊、耳羽概黑,头侧或渲染褐红色,髭纹翠绿而具金属光泽,或呈辉紫色,颏、喉、上胸暗褐红,下胸橄榄黄,有时染以灰褐色,下体浅绿黄色不鲜亮,近下胸处渲染灰色,胁部丝白或微缀黄色,翅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冠部或冠部羽基灰褐至褐色,上体橄榄黄染绿,两翅暗褐,狭缘以橄榄黄,尾羽褐黑,中央尾羽羽轴不延长,外侧尾羽具明显的白色羽端,向外渐形大;眼先灰黑,头侧浅橄榄绿,颏、喉或为灰绿色,胸部呈较深灰绿黄,腹部为灰绿色,渐转浅淡,尾下覆羽淡乳黄或乳白色。 幼鸟冠部羽基隐约可见暗褐色,头、颈两侧灰绿,下体羽毛呈绒状;喉灰微沾黄绿,胸部黄绿色较深,腹和两胁淡黄,余与雌性成鸟相似。 华南亚种与指名亚种在其特殊的尾形和羽色上均相近似;华南亚种雄性成鸟背橄榄绿,喉与胸皆赭红,雌性成鸟上体橄榄黄绿色,较指名亚种鲜亮,两个亚种下体羽色均不稳定,羽色变异与季节、分布高度无关。 叉尾太阳鸟体型纤细;嘴细长下弯,上下嘴缘先端约1/3呈细锯齿状;翼短圆,第一枚初级飞羽短小,尾呈楔形;跗蹠纤细而长,具盾状鳞 [12-13]。雄性成鸟体重5.0~7.0克,全长9.5~11.5厘米,翅4.5~5.5厘米,尾4.0~5.2厘米;雌鸟体重4.5~7.0克,全长7.9~10.0厘米,翅4.2~4.8厘米,尾2.5~3.0厘米
食性 叉尾太阳鸟食性与其它太阳鸟相似,以花蜜为主食 [7] ,兼捕食飞虫和树丛中昆虫和蜘蛛等;野生状态下常扇动双翅悬垂于花朵上空 [13] ,以微呈弯曲的嘴和管状的长舌吸食花蜜;也吃种子等食物 。 鸣声 叉尾太阳鸟鸣声婉转动听,常间歇发出悦耳而富旋律的鸣声,有如金属铿锵之音;在育雏期的雄鸟发出如pe-et,pe-et之声,逐音升高,随发出急促的pit-pit声 [7] 。鸣声细而尖,具有容易识别的特色 [15] 。通常“twisk”的叫时,是以单个或多至五次重复的形式 。 行为 叉尾太阳鸟性情活跃不畏人,行动敏捷,总是不停地在枝梢间跳跃飞行 [15] [16] ;多常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亦有结二十只左右的小群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