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苇莺

东方大苇莺

英文名:Oriental Reed Warbler<br />学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
别    名: 苇串儿、呱呱唧、剖苇、麻喳喳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苇莺科
  • 属:

东方大苇莺简介导读

东方大苇莺
英文名:Oriental Reed Warbler
学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苇莺科 / Reed Warblers,Grauer’s Warbler and Allies / Acrocephalidae

东方大苇莺 / Oriental Reed Warbler / Acrocephalus orientalis

东方大苇莺(英文名:Oriental Reed Warbler,学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其模式产地在日本。

繁殖区: 欧亚:蒙古中部和俄罗斯东南部南部至中国北部和东部, 朝鲜半岛和日本非繁殖区: 东南亚,澳洲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东亚区)、泰国、东帝汶、越南。 游荡: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赤峰、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盟、乌梁素海、阿拉善盟)、黑龙江(哈尔滨、帽儿山、兴凯湖)、吉林、辽宁(朝阳)、北京、河北(昌黎、白洋淀)、山东、河南、山西、江西(南昌、鄱阳湖地区)、甘肃(兰州、武威)、新疆(哈密)、宁夏、陕西、贵州、云南(勐腊、景洪、思茅、永善、昆明、蒙自、石屏)、四川、广西、浙江、福建(夏候鸟,旅鸟)、也见于广东、海南、香港和台湾(旅鸟)。
东方大苇莺雄性成鸟夏羽额至枕部暗橄榄褐色;背橄榄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橄榄棕褐色;眼先深褐色,耳羽淡棕色;飞羽及覆羽深褐色,外缘具橄榄褐色羽缘,覆羽淡色羽缘较宽;尾羽12枚,圆尾形,褐色,具污白色羽端缘,越外侧尾羽,白色羽端越明显。下体的颏、喉部棕白色,下喉及前胸羽毛具细的棕褐色羽干纹,向后变为皮黄色;两胁皮黄沾棕色。覆腿羽色更深。秋羽羽色鲜艳,上体黄色。下体赭色;腹部中央乳白色;尾下覆羽棕白色;两胁与翼下覆羽均淡棕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下喉及上胸部羽毛的棕褐色羽干细纹明显。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体型稍小。 幼鸟羽色似成鸟,但上体较黄;翼羽除初级飞羽外,均具黄褐色边缘。颏和喉为沾黄的白色;覆羽余部亦较成鸟为黄。离巢幼鸟,体羽类似成鸟,但上体羽呈棕黄色。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下嘴肉红,先端茶褐色;脚铅蓝色。 大小量度:体重♂24-34克,♀25-31克;体长♂176-198毫米,♀164-185毫米;嘴峰♂16-19毫米,♀16-19毫米;翅♂75-86毫米,♀76-83毫米;尾♂70-80毫米,♀68-78毫米;跗蹠♂27-33毫米,♀24-30毫米。
东方大苇莺在中国属于夏候鸟,部分留鸟。春季于5月初至5月中下旬迁来中国繁殖,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飞往越冬地。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常频繁的在草茎或灌丛枝间跳跃、攀缘,当人靠近观察时极为警觉,不断的变换位置或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在另一个地方出现。常大声鸣叫,声音如:"ga-ga-ji"。繁殖期间常站在巢附近的芦苇顶端或附近的小枝头上鸣叫,也有的时候活动一会,鸣叫一会,或边鸣叫边在附近活动,鸣声清脆尖厉。冬季仅间歇性地发出沙哑似喘息的单音chack。活动于苇地。 主要以甲虫、金花虫、鳞翅目幼虫以及蚂蚁、豆娘和水生昆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蜘蛛、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