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白鹮

黑头白鹮

英文名:Black-headed Ibis<br />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别    名: 白鹮、勾勾嘴、白油老鹳子
  • 纲:鸟纲
  • 目:鹈形目
  • 科:鹮科
  • 属:

黑头白鹮简介导读

黑头白鹮
英文名:Black-headed Ibis
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纲目科属:
鹈形目 / Pelecaniformes
鹮科 / Ibises,Spoonbills / Threskiornithidae

黑头白鹮 / Black-headed Ibis /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黑头白鹮(英文名:Black-headed Ibis,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是鹈形目鹮科白鹮属的鸟类。黑头白鹮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近危物种。体型较大的一种涉禽,体长约70cm。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地理分布:远东:印度,东南亚

在中国分布于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台湾、山东、河南、广东、香港、海南、四川、云南等地。其中繁殖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部分越冬在广东和福建,迁徙期间见于其他地区,偶尔见于云南。 [2] 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旅鸟:日本、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国。
白鹮是大型涉禽。夏季通体的羽毛都是白色,但头部和颈的上部裸露,呈黑色,有时缀有蓝色,这是它与其他 类的明显区别。背部和前颈的下部有延长的灰色饰羽,翅膀的下面有裸露的深红色皮肤斑,并且沿着翅膀的边缘向下面的两侧延伸,飞行时露出的翼尖为黑色。冬季的羽毛与夏羽大体相似,但背部和前颈没有延伸的灰色饰羽,翅膀下裸露的皮肤斑变为橙红色。 黑色的嘴细长,并且向下弯曲。虹膜为红色或红褐色。脚较短,也是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650-750mm;嘴峰135-190mm;翅343-370mm;尾120-145mm;跗蹠95-116mm。(注:♂雄性;♀雌性)
通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独活动在水边或草地上。白天活动,活动时不声不响,平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叫声,行走也很轻盈沉着。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飞行沉着缓慢,但较其他鹭类和鹳类快,偶尔也能滑翔。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爬行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觅食在水边浅水处,也在陆地和海岸上觅食。觅食时常沿着水边慢慢行走,并不时地将嘴插入水中探觅或啄取表面的食物,也常在水边浅水处或烂泥地上,将长而弯弯的嘴深深的插入烂泥中或水中探测食物,有时甚至将整个头部和颈部浸人水中。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