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苇鳽

紫背苇鳽

英文名:Von Schrenck’s Bittern<br />学名:Ixobrychus eurhythmus
别    名: 秋鳽、黄鳝公、秋小鹭、紫小水骆驼
  • 纲:鸟纲
  • 目:鹈形目
  • 科:鹭科
  • 属:

紫背苇鳽简介导读

紫背苇鳽
英文名:Von Schrenck’s Bittern
学名:Ixobrychus eurhythmus

纲目科属:
鹈形目 / Pelecaniformes
鹭科 / Herons,Bitterns / Ardeidae

紫背苇鳽 / Von Schrenck\'s Bittern / Ixobrychus eurhythmus

紫背苇鳽(英文名:Von Schrenck’s Bittern,学名:Ixobrychus eurhythmus),是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俗名水骆驼、秋小鹭、秋鳽。雄鸟上体紫栗色无斑纹,胸有深色中央纵纹。雌鸟上体具点斑或鱼鳞斑,下体具纵纹。分布于亚洲东部,包括马来西亚、巽他群岛、菲律宾、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浙江、长江流域、福建、四川、西藏、云南、华南及海南等地。多生活于水库和山脚边的稻田、芦苇丛、滩涂及沼泽草地,在西藏见于海拔2300米的农田,营巢于草丛或苇丛中。

繁殖区: 欧亚: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东部非繁殖区: 亚洲东南部至巽他群岛和菲律宾

分布于汶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旅鸟:香港、意大利、蒙古、帕劳。 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夏候鸟;云南、广西为夏候鸟、旅鸟;台湾为旅鸟;海南岛为偶见。
紫背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上体紫栗褐色,头顶较暗,呈暗栗褐色,背紫栗色。腿和尾上覆羽暗栗褐色。尾羽和飞羽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暗栗色,中覆羽和大覆羽橄榄灰黄色,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颊和颈侧紫栗色。下体土黄色,自颏经前颈到胸部中央有一暗色纵纹,喉侧、颈侧浅土黄白色,胸侧有黑褐色斑点。尾下覆羽白色,翅下覆羽淡黄白色,腋羽灰白色。 雌鸟上体深栗色,背和两翅具显著的白色斑。下体缀有褐色纵纹。 幼鸟似雌鸟,但体色更褐,上体白斑和下体褐色纵纹均较雌鸟显著。 虹膜黄色,嘴、眼先和嘴基也为黄色,嘴峰黑褐色,胫下部、跗蹠和趾黄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127-150克,♀123-160克;体长♂292-365毫米,♀310-375毫米,嘴峰♂43-50毫米,♀42-51毫米;翅♂140-153毫米,♀130-152毫米;尾♂40-49毫米,♀37-51毫米;跗蹠♂45-50毫米,♀42-48毫米。
紫背苇鳽4月末至5月初迁到中国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 紫背苇鳽常单只活动,偶尔也见成对和成小群。通常在晨昏活动,但休息时多隐藏在在芦苇丛或灌丛中。性较孤寂而谨慎,常默默的、毫无声响的活动在芦苇沼泽地上或水域岸边。除繁殖交配期问的晚上常发出一种奇特的近似“gup—gup—gup一”的鸣叫声外,活动时一般不鸣叫。但是当被从隐蔽的芦苇丛惊出起飞时,也常发出一种粗犷而低沉的叫声。飞翔时两翅鼓动缓慢、飞行速度低,常贴水而或芦苇上面飞行。通常飞不多远又游入芦苇丛或草丛中。受伤后也能在地上大步奔跑,危急时也能用嘴进行自卫。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也能快进行走。有时甚至进入城市公园或住宅庭院内,停落在树的低枝上。 主要以小鱼、虾、蛙、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黄昏和清晨在湖泊、河流和水塘边的芦苇丛及沼泽草地上觅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