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咬鹃

斑尾咬鹃

英文名:Bar-tailed Trogon<br />学名:Apaloderma vittatum
别    名: 斑尾非洲咬鹃
  • 纲:鸟纲
  • 目:咬鹃目
  • 科:咬鹃科
  • 属:

斑尾咬鹃简介导读

斑尾咬鹃
英文名:Bar-tailed Trogon
学名:Apaloderma vittatum

纲目科属:
咬鹃目 / Trogoniformes
咬鹃科 / Trogons / Trogonidae

斑尾咬鹃 / Bar-tailed Trogon / Apaloderma vittatum

斑尾咬鹃(英文名:Bar-tailed Trogon,学名:Apaloderma vittatum),是咬鹃目咬鹃科非洲咬鹃属的鸟类。

地理分布:非洲:尼日利亚东南部和喀麦隆西部,安哥拉中部,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肯尼亚至莫桑比克

分布于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卢旺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
斑尾咬鹃体长约28厘米。喙及脚呈黄色,尾巴长而阔,尾底有黑白小斑纹。雄鸟头部蓝黑色,带有铜红色光泽。眼睛下有两小块黄色或橙色没有羽毛的裸斑,眼睛上有黄色或灰色斑。上胸呈紫色至蓝绿色,下体其他部份是红色的。背部绿色,尾巴顶面呈蓝黑色或紫黑色。雌鸟的头部褐色,喉咙及胸部呈肉桂色,其余的都像雄鸟。幼鸟外观像雌鸟,但腹部呈白色,双翼上有淡色斑点。 体形相对于其他非雀形目的鸟类来说是属小型的,羽色华丽,羽毛稠密、松软、副羽发达;尾脂腺裸露;背羽域明显,自颈至尾脂腺,但不分支;雌雄异色。嘴形宽、短,先端具钩和齿突,嘴基及鼻孔为羽须所掩;头大、颈短;翅短圆,具10片初级飞羽,无中覆羽;尾长而宽,形平或凸,尾羽12片;脚短弱,跗蹠被羽,趾呈异趾型,即第3、4趾向前且并连着大部分,第1、2趾向后而又于基部并连。头骨属裂腭型,基翼突存在;胸骨后缘具4个缺刻,剑突长而末端各分叉;乌喙骨相接触。屈拇趾长肌下达第1、2趾;深屈趾肌达第3、4趾,两肌有韧带相连;栖肌缺如。盲囊存在,但短。
为树栖性、常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不喜结群,善爬而不善走、跳;飞行力不强,虽快速但飞不远,飞行路线起伏不定,多出现在树的中、上层部位,但也频繁地活动于地上。在林间飞行时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飞行距离不算太远。性情胆怯而孤僻,喜爱安静的环境,不善鸣叫,休息时多隐匿在较阴暗的地方。取食方式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主要是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各种昆虫以及它们的幼虫,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浆果与种子等。叫声单调,平时不爱鸣叫。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