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夜鹰

长尾夜鹰

英文名:Large-tailed Nightjar<br />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
别    名:
  • 纲:鸟纲
  • 目:夜鹰目
  • 科:夜鹰科
  • 属:

长尾夜鹰简介导读

长尾夜鹰
英文名:Large-tailed Nightjar
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

纲目科属:
夜鹰目 / Caprimulgiformes
夜鹰科 / Nightjars / Caprimulgidae

长尾夜鹰 / Large-tailed Nightjar / Caprimulgus macrurus

长尾夜鹰(英文名:Large-tailed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地理分布:远东,澳洲:印度东部至澳大利亚北部

长尾夜鹰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6] 长尾夜鹰斑尾亚种(C. m. albonotat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麓、巴基斯坦东北部、不丹、印度东部及东北部和孟加拉国。 双斑亚种(C. m. bimaculatus)分布于印度北部、中国南部(云南、海南等)至苏门答腊和廖内群岛。 约翰逊氏亚种(C. m. johnsoni)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及西南部。 指名亚种(C. m. macrurus)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巴厘岛。 萨尔瓦多里亚种(C. m. salvadorii)分布于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和苏鲁(菲律宾)。 许氏亚种(C. m. schlegelii)分布于摩鹿加、弗洛勒斯海、小巽他群岛西部、俾斯麦群岛南部和澳大利亚北至东北部海岸。
初级飞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初级飞羽在内侧具圆形白斑;邻近的3对在中部具宽阔的白斑;尾灰褐色,中央尾羽杂以棕灰色虫蠹斑和5道不完整的黑褐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具云石状棕红色斑;最外侧两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尖端。颏和上喉红棕色,具细的黑色横斑;下喉白色,形成一大的白色喉斑。胸沙褐色,具黑色虫蠹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淡棕黄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褐色,基部黄褐色。跗跖和趾肉色。识别特征为外侧四枚初级飞羽的中部具抢眼的白色块斑且两对外侧尾羽的羽尖上有宽阔的白色。 长尾夜鹰平均体重范围为55-90克体重,雄性85-93克,雌性76克;体长该种体长通常范围为250-300毫米,雄性286-290毫米;雌性295毫米。嘴峰雄性11毫米;雌性12毫米;翅雄性200-208毫米,雌性191毫米;尾雄性157-165毫米,雌性157.7毫米,跗跖雄性14-15毫米,雌性15.5毫米。
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密林或草地上,有时也见站于路边岩石上。由于爪很小,因此于地面时常以跳跃的方式行动。每逢晨昏时,长尾夜鹰会在栖木上或于飞行中鸣叫约半小时,叫声类似于连续的“tok, tok, tok, tok”。在树上栖息时身体常与树干平行,蹲伏于树干上,由于体色和树干颜色很相似,一般不易被发现。 该种多在黄昏、清晨、夜间活动和猎食。捕食对象有飞蛾、蟋蟀、蚊子、白蚁等夜间活动的昆虫、金龟子等鞘翅目昆虫,还吃黄蜂及其他小形动物。长尾夜鹰在捕食时会纹丝不动地等待,随后安静又迅猛地俯冲下地抓住猎物,随后作短暂休息。该种的身体十分灵巧捕食过程中常极贴近地面作快速飞行,并且左右漂移。长尾夜鹰下颌骨上有一特殊关节,可以使其的喙在捕食过程中降得更低,这样的喙对于昆虫而言就像一把宽铲斗一样。该种的喙周围还缀有一周猪鬃样的羽毛,可以像刷子一样将昆虫送入口中,既防止昆虫触碰到鸟的眼睛,又可以提醒鸟将喙闭合。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