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鸢

黑翅鸢

英文名:Black-winged Kite<br />学名:Elanus caeruleus
别    名: 灰鹞子
  • 纲:鸟纲
  • 目:鹰形目
  • 科:鹰科
  • 属:

黑翅鸢简介导读

黑翅鸢
英文名:Black-winged Kite
学名:Elanus caeruleus

纲目科属:
鹰形目 / Accipitriformes
鹰科 / Kites,Hawks,Eagles / Accipitridae

黑翅鸢 / Black-winged Kite / Elanus caeruleus

黑翅鸢(英文名:Black-winged Kite,学名:Elanus caeruleus),是鹰形目鹰科黑翅鸢属的鸟类。是鹰科黑翅鸢属的猛禽,又称黑肩鸢,中文俗名灰鹞子,是一种小型猛禽,身长约32厘米,通体以灰色为主,眼先有黑斑和须毛,虹膜为血红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黑翅鸢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珍稀鸟类。

地理分布:非洲,远东:广泛分布

留鸟: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史瓦帝尼、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伊拉克、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葡萄牙、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坦桑尼亚、东帝汶、多哥、突尼斯、乌干达、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法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1] 非繁殖地:伊朗和沙特。 游荡(非繁殖地):阿富汗、奥地利、比利时、文莱、保加利亚、捷克、丹麦、吉布提、德国、直布罗陀、希腊、中国香港、以色列、意大利、科威特、黎巴嫩、马达加斯加、荷兰、阿曼、波兰、罗马尼亚、瑞士、叙利亚、土耳其、阿联酋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卡塔尔。
黑翅鸢两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额白色,到头顶逐渐变为灰色。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后缘,次级和初级覆羽蓝灰色,初级飞羽暗灰色,外侧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缀有沙皮黄色,两侧尾羽灰白色,尖端缀有皮黄色,其余具暗灰色羽轴。整个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级飞羽下表面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幼鸟头顶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上体更褐,亦具宽阔的白色羽缘;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缘;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轴纹,羽缘缀有茶褐色或灰色,其余似成鸟。 虹膜成鸟血红色,幼鸟黄色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和口角淡黄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310-340毫米;嘴峰20-21毫米;翅259-300毫米;尾116-134毫米;跗蹠30-34毫米。
迁徙 该物种通常定居在古北极地区,冬季会迁移到更开放的栖息地。亚成鸟通常会从出生地离开。在热带地区,个体更为游牧,随着降雨和猎物数量的变化,进行季节性迁徙。热带非洲和印度都可能爆发迁徙运动。该物种在中东被记录为游荡动物,但该地区没有定期迁徙的记录。 多数地区系留鸟不迁徙,中国在云南省为留鸟,在浙江、广西、河北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习性 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有时也在空中盘旋、翱翔,并不时地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滑翔。间或也鼓翼飞翔,两翅扇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食物时突然直扑而下。叫声细而尖,似‘Kyuit’或‘knee’。 食性 猎物包括小型草原哺乳动物(高达90克)、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从栖息和悬停的有利位置猎食猎物,以及在地面设点和飞行中捕捉昆虫。 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小鸟、野兔和爬行类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和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小鸟和昆虫,然后突然俯冲而下捕之;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动静,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抓取。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