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

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br />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别    名: 东方蜂鹰、八角鹰、雕头鹰、蜜鹰
  • 纲:鸟纲
  • 目:鹰形目
  • 科:鹰科
  • 属:

凤头蜂鹰简介导读

凤头蜂鹰
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纲目科属:
鹰形目 / Accipitriformes
鹰科 / Kites,Hawks,Eagles / Accipitridae

凤头蜂鹰 / Crested Honey Buzzard / Pernis ptilorhynchus

凤头蜂鹰(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是鹰形目鹰科蜂鹰属的鸟类。又名东方蜂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猛禽,全长620~650毫米。头顶往后至枕部有短羽形成的“冠”。头、翼、尾和整个背面几乎一色暗褐;尾圆,尾羽上有3~5条宽阔的黑色横带,羽端白缘。腹面白色,布有黑色条纹。凤头蜂鹰又叫蜜鹰,因为蜂鹰嗜食蜜峰、胡蜂及其幼虫,也吃鼠、蛙、蜥蜴和蛇类等。

地理分布:欧亚,远东:欧亚东部,广泛分布远东

世界分布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 旅鸟:埃及、以色列、约旦、澳门、蒙古、阿曼、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也门。 不确定分布:阿富汗。 中国分布 中国东北小兴安岭、丹东、朝阳等地繁殖;为四川南充、峨眉,云南腾冲、丽江及西双版纳夏候鸟或旅鸟;迁徙时见于新疆喀什、河北、山东烟台、青岛、江苏、福建、青海西宁、云南、贵州金沙、广西、广东等地;为台湾、海南罕见冬候鸟。
凤头蜂鹰为中型猛禽,头顶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头侧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纹,其余下体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初级飞羽为暗灰色,尖端为黑色,翼下飞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横带,尾羽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条暗色宽带斑及灰白色的波状横斑。凤头蜂鹰的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羽的数条暗色宽带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区别。它的羽冠看上去像在头顶戴了一尊“凤冠”,凤头蜂鹰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大小量度:体重1000-1800克;体长500-600毫米;嘴峰21-39毫米;翅400-501毫米;尾241-291毫米;跗蹠54-60毫米。(注:♂雄性;♀雌性)
凤头蜂鹰有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但均较为罕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除了海南岛外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迁来,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迁走。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具特色,多为鼓翅飞翔。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虽然蜂类都有螫人的毒刺,甚至于能致人于死命,但是蜂鹰却把它们当作食物,不仅喜欢吃蜂类的成虫,还吃它们的幼虫、虫卵,以及蜂蜜、蜂蜡等等。凤头蜂鹰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