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

黑鸢

英文名:Black Kite<br />学名:Milvus migrans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鹰形目
  • 科:鹰科
  • 属:

黑鸢简介导读

黑鸢
英文名:Black Kite
学名:Milvus migrans

纲目科属:
鹰形目 / Accipitriformes
鹰科 / Kites,Hawks,Eagles / Accipitridae

黑鸢 / Black Kite / Milvus migrans

黑鸢(英文名:Black Kite,学名:Milvus migrans),是鹰形目鹰科鸢属的鸟类。俗称老鹰,是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身体暗褐色,尾较长呈浅叉状,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常利用热流高飞,盘旋飞行,寻找食物,会大群集在一起。喜开阔的乡村、城镇及村庄。优雅盘旋或作缓慢振翅飞行。栖于柱子、电线、建筑物或地面,在垃圾堆找食腐物。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鸟,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的黑耳鸢现已归入本鸟种。

地理分布:欧亚,非洲,远东,澳洲:广泛分布

留鸟:亚美尼亚、澳大利亚、阿塞拜疆、孟加拉、不丹、文莱、保加利亚、柬埔寨、中国、科摩罗、埃及、埃塞俄比亚、法国、冈比亚、乔治亚州、德国、希腊、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朝鲜、韩国、老挝、利比亚、马来西亚、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摩尔多瓦、摩洛哥、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新加坡、索马里、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苏丹、叙利亚、泰国、东帝汶、土耳其、乌克兰、越南和也门。 繁殖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芬兰、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蒙古、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波兰、葡萄牙、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非繁殖地: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斯威士兰、加蓬、加纳、关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南非、南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旅鸟:丹麦、直布罗陀、约旦、科威特、马耳他、巴勒斯坦、卡塔尔、阿联酋和西撒哈拉。 季节性不确定:巴林、黎巴嫩和阿曼。 存在不确定:马达加斯加。 游荡:冰岛、爱尔兰、挪威、塞舌尔、英国和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黑鸢前额基部和眼先灰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至后颈棕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微具紫色光泽和不甚明显的暗色细横纹和淡色端缘,尾棕褐色,呈浅叉状,其上具有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横带呈相间排列,尾端具淡棕白色羽缘;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淡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形成翼下一大型白色斑;飞翔时极为醒目。次级飞羽暗褐色,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横斑;下体颏、颊和喉灰白色,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胸、腹及两胁暗棕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下腹至肛部羽毛稍浅淡,呈棕黄色,几无羽干纹,或羽干纹较细,尾下覆羽灰褐色,翅上覆羽棕褐色。 幼鸟全身大都栗褐色,头、颈大多具棕白色羽干纹;胸、腹具有宽阔的棕白色纵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上横斑不明显,其余似成鸟。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黄绿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5-1150克,♀900-1160克;体长♂540-660毫米,♀585-690毫米;嘴峰♂25-40毫米,♀27-38毫米;翅♂435-550毫米,♀440-530毫米;尾♂270-362毫米,♀285-358毫米;跗蹠♂52-75毫米,♀50-72毫米。(注:雄性——♂;雌性——♀)
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能很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长时间地盘旋翱翔,两翅平伸不动,尾亦散开,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边飞边鸣,鸣声尖锐,似吹哨一样,很远即能听到。视力亦很敏锐,在高空盘旋时即能见到地面动物的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 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觅食主要通过敏锐的视觉,通常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当发现地面猎物时,即迅速俯冲直下,扑向猎物,用利爪抓劫而去,飞至树上或岩石上啄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