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鵟

喜山鵟

英文名:Himalayan Buzzard<br />学名:Buteo burmanicus
别    名: 喜玛拉雅鵟
  • 纲:鸟纲
  • 目:鹰形目
  • 科:鹰科
  • 属:

喜山鵟简介导读

喜山鵟
英文名:Himalayan Buzzard
学名:Buteo burmanicus

纲目科属:
鹰形目 / Accipitriformes
鹰科 / Kites,Hawks,Eagles / Accipitridae

喜山鵟 / Himalayan Buzzard / Buteo burmanicus

喜山鵟(英文名:Himalayan Buzzard,学名:Buteo burmanicu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从普通鵟的refectus和burmanicus亚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提升为独立种。Clements checklist将此种定名为Buteo refectus。

地理分布:远东:喜马拉雅山脉

原产地: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非繁殖地:不丹。
喜山鵟为中型猛禽,体长45-53厘米,翼展112-118厘米。体重575-1073克。上体深红褐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为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羽呈扇形散开。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与嘴裂平行,而其他鵟类的鼻孔则与嘴裂呈斜角。虹膜黄色至褐色;鸟喙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喜山鵟是一种“典型”的大秃鹰,整体棕色,胸部有斑点图案,腿上部和肘部有深色覆羽。幼鸟尾巴上的条纹更细,后缘更苍白。与极为相似的高地和东部鵟相比;体型比例要小一些,同时腿部长覆羽的颜色略深一些,后缘比东部鵟更突出。
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多单独活动,有时亦见2-4只在天空盘旋。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叫声为响亮的咪叫声peeioo。 以森林鼠类为食,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于眼前时才突袭捕猎。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