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绿鹦鹉

红领绿鹦鹉

英文名:Rose-ringed Parakeet<br />学名:Psittacula krameri
别    名: 月领鹦鹉、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
  • 纲:鸟纲
  • 目:鹦形目
  • 科:长尾鹦鹉科
  • 属:

红领绿鹦鹉简介导读

红领绿鹦鹉
英文名:Rose-ringed Parakeet
学名:Psittacula krameri

纲目科属:
鹦形目 / Psittaciformes
长尾鹦鹉科 / Old World Parrots / Psittaculidae

红领绿鹦鹉 / Rose-ringed Parakeet / Psittacula krameri

红领绿鹦鹉(英文名:Rose-ring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kramer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又名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月轮鹦鹉。共有4个亚种。主要栖息于山麓开阔的疏林地带以及村庄、农田和乡镇庭园等地区。以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花朵、花蜜等。分布于塞内加尔、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和中国。

地理分布:非洲,远东:非洲西部,中部,东部,巴基斯坦至缅甸

红领绿鹦鹉原产于非洲中部(北到埃及、西到塞内加尔、东到埃塞俄比亚、南到乌干达),和亚洲西南部(北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西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东到缅甸、南到斯里兰卡);因宠物贸易被引入欧洲(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国),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等国),东亚的中国、日本,中东的约旦,西亚的卡塔尔和也门,东南亚的新加坡,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现已在其原产地以外的35个国家建立了种群。
红领绿鹦鹉,体型中等,体长380~420mm,体重约108g;雄性翅长164~183mm,雌性翅长162~170mm;雄性尾长240~282mm,雌性尾长190~240mm。雄鹦鹉头部灰绿色,在颈部的两侧和耳羽的后面逐渐变为淡蓝色,从嘴到眼有一黑色细线;颏、喉黑色,颈基部有一条环绕颈后和两侧的玫红色“领带”,另有一条从颈前向颈侧环绕的半环形领带,故得名环颈鹦鹉;通体为草绿色,上体相较下体颜色更深,背部呈灰绿色。嘴珊瑚红色,头绿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石板灰色或石板绿色。 红领绿鹦鹉的尾羽逐渐变长,中央尾羽最长,颜色为蓝绿色;基部较绿,具窄的黄色尖端。外侧尾羽越向外绿色越浓。翅膀绿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略沾蓝色,大覆羽及飞羽为暗绿色。肛周、覆腿羽、翅下覆羽和腋羽为淡黄色。 幼鸟颈部无环,只有达到性成熟(三岁)时才能具有。雌鹦鹉头部无黑线和黑斑,也无玫红色颈环,尾较雄鹦鹉短。 红领绿鹦鹉的指名亚种头部和脸颊相比东非亚种略偏黄,东非亚种的喙较小,喙的上部为亮红色。广东亚种的体型大于指名亚种但小于斯里兰卡亚种,喙上部全为红色,喙的下部有黑斑。斯里兰卡亚种比其他亚种都大,相比广东亚种其体色略淡并泛黄,喙的下部为黑色。
红领绿鹦鹉 通体草绿的鹦鹉科、鹦鹉属中型鹦鹉。 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为鹦鹉科(Psittacidae)、鹦鹉属(Psittacula)鸟类,别名月领鹦鹉、玫瑰环鹦鹉等。属中等体型的鹦鹉,体长380~420mm,体重约108g,通体草绿色,上体颜色较深,下体颜色较浅;嘴珊瑚红色,虹膜淡黄色。雄鹦鹉头部灰绿色,在颈部的两侧和耳羽的后面逐渐变为淡蓝色,从嘴到眼有一黑色细线;颏、喉黑色,颈基部有一条环绕颈后和两侧的玫红色“领带”,另有一条从颈前向颈侧环绕的半环形领带,故得名环颈鹦鹉。 红领绿鹦鹉原产于非洲中部和亚洲西南部,现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皆有分布。可栖息于多种生境:城市、稀树草原、森林、雨林和湿地等。主要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红领绿鹦鹉在宠物市场交易历史漫长,世界各地都有引入,但也因取食农作物和侵占其他动物巢穴等缘故,对人类和其他物种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红领绿鹦鹉列为无危(LC)。2021年2月5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红领绿鹦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红领绿鹦鹉 拉丁学名 Psittacula krameri 别名 月轮鹦鹉,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 分布区域 原产于非洲中部和亚洲西南部,现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皆有分布,已在英国、日本、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等原产地以外的35个国家建立了种群,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鸟纲Aves 目 鹦形目Psittaciformes 科 鹦鹉科Psittacidae 亚科 鹦鹉亚科Psittacinae 属 鹦鹉属Psittacula 种 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 亚种 指名亚种Psittacula krameri krameri,广东亚种Psittacula krameri borealis,斯里兰卡亚种Psittacula krameri manillensis,东非亚种Psittacula krameri parvirostris 体长 380~420mm 体重 108g 形态特征 红领绿鹦鹉,体型中等,体长380~420mm,体重约108g;雄性翅长164~183mm,雌性翅长162~170mm;雄性尾长240~282mm,雌性尾长190~240mm。雄鹦鹉头部灰绿色,在颈部的两侧和耳羽的后面逐渐变为淡蓝色,从嘴到眼有一黑色细线;颏、喉黑色,颈基部有一条环绕颈后和两侧的玫红色“领带”,另有一条从颈前向颈侧环绕的半环形领带,故得名环颈鹦鹉;通体为草绿色,上体相较下体颜色更深,背部呈灰绿色。嘴珊瑚红色,头绿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石板灰色或石板绿色。 红领绿鹦鹉的尾羽逐渐变长,中央尾羽最长,颜色为蓝绿色;基部较绿,具窄的黄色尖端。外侧尾羽越向外绿色越浓。翅膀绿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略沾蓝色,大覆羽及飞羽为暗绿色。肛周、覆腿羽、翅下覆羽和腋羽为淡黄色。 幼鸟颈部无环,只有达到性成熟(三岁)时才能具有。雌鹦鹉头部无黑线和黑斑,也无玫红色颈环,尾较雄鹦鹉短。 红领绿鹦鹉的指名亚种头部和脸颊相比东非亚种略偏黄,东非亚种的喙较小,喙的上部为亮红色。广东亚种的体型大于指名亚种但小于斯里兰卡亚种,喙上部全为红色,喙的下部有黑斑。斯里兰卡亚种比其他亚种都大,相比广东亚种其体色略淡并泛黄,喙的下部为黑色。 在自然界中,还会有蓝色的红领绿鹦鹉,是斯里兰卡亚种一变种,在宠物市场颇受欢迎。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领绿鹦鹉原产于非洲中部(北到埃及、西到塞内加尔、东到埃塞俄比亚、南到乌干达),和亚洲西南部(北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西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东到缅甸、南到斯里兰卡);因宠物贸易被引入欧洲(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国),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等国),东亚的中国、日本,中东的约旦,西亚的卡塔尔和也门,东南亚的新加坡,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现已在其原产地以外的35个国家建立了种群。 共四种亚种,如下: 名称 命名人及命名时间 分布范围 Psittacula krameri krameri指名亚种 Scopoli,1769 毛里塔尼亚南部至几内亚,东至苏丹南部,南苏丹,以及乌干达北部 Psittacula krameri borealis广东亚种 Neumann,1915 巴基斯坦西北部至印度北部、尼泊尔、中国西部和缅甸中部 Psittacula krameri manillensis斯里兰卡亚种 Bechstein,1800 印度半岛南部和斯里兰卡 Psittacula krameri parvirostris东非亚种 Souance,1856 苏丹东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西北部和吉布提 中国分布 中国并非红领绿鹦鹉的原产地,分布的红领绿鹦鹉大都是1900年外地引入香港的笼养鸟逃逸,并在野外逐渐建群。现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州市、广东珠海的万山群岛和附近沿海、香港和澳门一带。 栖息环境 红领绿鹦鹉可栖息于多种生境: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和充足食物的城市,或村屯、农田和庭院等;沙漠、稀树草原和草地、森林、雨林、湿地。 行为习性 社群行为 留鸟,但有短距离迁徙或游荡行为。 常成群活动,有时与灰喜鹊、八哥、鸦类一起活动,叫声嘈杂,早晨和傍晚常发出“ga-ga”的连续叫声。飞行快而有力。繁殖季节的日落前,有观测到大量的雄鸟会离巢飞往同一方向,而对雌鸟未观测到这种行为,据推测可能是雄鸟的离巢集群行为。 觅食行为 红领绿鹦鹉常在清晨和傍晚进食。其主要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根据在南非德班的研究表明,红领绿鹦鹉的食谱在不同季节有很大不同,在秋季和夏季,一种肉质水果——forest fever-berry(Croton sylvaticus)和非洲丽苹婆Sterculia africana是其偏好的食物。生活在非洲萨赫勒半沙漠带的红领绿鹦鹉,会在干旱资源匮乏期,取食当地人产量比较低的高粱。在印度等环境较适宜的地区,它可以取食充足的玉米、水稻等。而在印度的收获季节,它喜欢在耕地上转悠,成群结队地取食谷物和豆类作物,从水稻到玉米,从扁豆到小麦,从花生到向日葵,还有许多其他油性种子。但红领绿鹦鹉最喜欢的食物是各种水果,如在印度非常常见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它的果实数量多且丰富,它还非常喜欢杧果、枣、木瓜以及红豆杉和合欢树的花。 鸣叫行为 红领绿鹦鹉可以模仿人类语言、同类及其他种鸟类的叫声、各种噪声等,学习能力很强。在野外,它们通过三种独特的叫声和同伴之间保持联系;而幼鸟只有一种叫声——“yak yak yak”,当它成熟后,必须学习其他的叫声;集群时,用相当柔和的“purr”作为聚合的声音;通过深沉的“krrrr”叫声预警危险的来临。
暂无